一、建设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稳定人才培养规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保持在3000人左右;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逐步加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缩减直至停招专科生,稳定本科生规模。使我院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专业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稳定专业数在10个左右,同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使我院的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各专业力争在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估中排名位于前列。具体目标有:力争1~2个专业通过工程专业认证;建立2-3个省级教学团队;水利水电工程国家特色专业顺利建成验收,并在全国得到推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江西省特色专业验收并得到好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顺利实施并通过阶段验收;新增遥感科学与技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以备优化调整。
二、主要措施
1.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和培育专业特色。根据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以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两平台、N模块、一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更好的为地方经济、行业、社会服务。积极开展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
2.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开展重点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把坚强基础与强调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的发展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和实验实习内容,使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并兼顾行业、学科发展趋势。
按照分层设课的要求,各专业都有1-2门左右的校级重点建设课程,3-5门左右的学院优质课程;使课程建设做到有主讲教师、有教学团队、有课程自主学习网站、有自己的试题库等的“四有”课程。
学院各专业都涉及的基础课作为今后重点建设的课程,如工程制图、水力学、工程水文学、工程测量、土壤学、生态学、水利概论、工程地质等,采取组建团队、重点扶持的措施,尽快使这些课程成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从中培育省级重点课程,进而推荐建设成国家级精品课程。
3.强化教材管理,加强教材建设力度。积极组织申报省部级出版教材、争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学立项,到2020年,力争省级获奖教材1部,新增出版教材5部。
4.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积极拓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每个专业成立产学研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合理利用,保证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培育,重点培育水利工程教学团队、水力学教学团队、水土保持教学团队、工程测量教学团队建设,在5年力争有2-3支省级教学团队,使专业建设的实现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把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师德师风教育、营造和谐的教风、学风。
6.加强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使专业建设的实现有强有力的实验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