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原站

您是第 位访客

学科简介

当前位置: 前导页 > 人才培养

学科简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11-15


一、发展历程

水利工程学科创建于1958年,是江西省创办时间最早、唯一涵盖全部水利类本科专业的学科,2011年获批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2016年被确认为江西省高等学校学科联盟首批牵头学科;2017年获批江西省十三五流学科;2018年获批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土木水利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江西十四五一流学科;2022年,获批十四五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24年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学科现状

水利工程学科为江西省“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学科、江西省十四五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学科;资源与环境学科为南昌工程学院“十四五”一流学科,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等2个专业为江西省一流建设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等3个专业为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连续多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排名(应用型)中稳居首位。

现有鄱阳湖流域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水资源调配与高效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生态水利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4个、国家级水利类一级行业协会1个。

三、学术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10人,副高36人,博士65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9%,博士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7.7%

专任教师中有国家级人才2人,特聘教授2人,拥有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1个,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二级教授1人,教育部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水利高等院校水利类专业带头人1人,江西省"双千计划""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1人,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工程(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高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人,赣鄱俊才支持计划·青年科技人才托举项目人选1人,江西省金牌教师1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资助计划项目”人选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江西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校级“瑶湖杰青”特聘对象2人,博士后合作指导教师2人。现有硕士生导师41人,博士生导师4人。

四、人才培养

现有水利工程、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等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有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智慧水利、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等本科专业6个。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等2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获批为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智慧水利等2个专业为一本批次招生专业;

现有全国示范性水利类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江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江西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建设团队2个。

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居省内前列。建校以来,学院培养3万多高素质人才,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科学研究

聚焦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水利、智慧水利等5个学科方向;发挥服务区域发展好、人才培养基础厚、学科群体融合深、学科成员结构优、支撑平台层次高等五大优势;彰显研究内容突出区域特色、研究成果助推地方发展、关键技术保障水工程安全、前沿技术引领行业转型等4大特色。

组建了9个科研团队,紧紧围绕鄱阳湖流域的水利关键科学问题,依托鄱阳湖流域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水资源调配与高效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安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工程安全与资源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生态水利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逐步成为区域水利创新发展的科研高地,总体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主动融入浙赣粤大运河工程,在水工程安全、生态水利、智慧水利等领域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推广。加强校院合作,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开展战略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校企合作,与中国葛洲坝集团、中国安能集团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西省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合作。深化校地合作,与江西省水利厅、抚州市、赣州市水利局、九江市水利局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水利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

近年,完成纵向科研项目15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28项,横向科研项目173项,项目总经费5138万。获省级以上科技奖项7项,其中省部级自然科技进步奖5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2项;出版著作25部;获授权专利223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内发明专利7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65篇,其中SCI/EI期刊收录172篇,高被引论文12篇。

六、工作条件

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研平台4个,科研平台总面积7215m2,仪器设备总值约5670余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55台。

建成生态水利工程、高效节水技术与装备等16个技术开发室,水环境检测与分析、水工程灾害与控制等10余个检测或测试中心,总面积达到4000 m2。依托这些平台,解决了科研工作的平台支撑问题。

实施亿元平台建设计划,已建成水工大厅、结构大厅、人工降雨大厅等三大实验平台,提升了实验设备,改善了实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