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及工作经历: 学习经历: 2010/9 - 2015/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 2002/9 - 2006/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学 1995/9 - 1999/6,中山大学,环境科学 工作经历: 2017/8 – 2018/7,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大学),访问学者 2006/7至今,南昌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1999/12 - 2002/6,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 |
主持及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1) 2021-2023: 主持在研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不同种源杉木幼苗细根功能属性对土壤养分衰退的响应”(1/5) 2) 2020-2023: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立地条件下杉木细根生物量和功能属性的变异特征及其对树木生产力的影响”(1/7) 3) 2013-2016: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亚热带退化红壤丘陵区典型先锋树种碳吸存与水分利用耦合机制"(4/6) 4) 2014-2019: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干旱胁迫对我国亚热带4种常绿阔叶树种根功能属性的影响"(1/5) 5) 2016-2018:主持完成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合作项目"南方红壤丘陵地区人工林结构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1/9) 6) 2016-2019: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冠层模拟氮沉降对杉木林林下植被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2/7) 7) 2017-2019:参与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生物炭有机肥堆肥对旱地红壤CH4排放的影响及微生物学机制"(2/5) 8) 2017-2019:主持完成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合作项目"亚热带林下乌鸡养殖生态-经济最优模式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1/7) |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列表: 1) Liao YC, Fan HB, Li L, Wei XH, Wang HM, Duan HL, Liu WF, Liu JL, 2022. Responses of absorptive root and mycorrhizal colonization of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to vari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lant Ecology. https://doi.org/10.21203/rs.3.rs-707984/v1 2) 廖迎春,段洪浪,施星星,孟庆银,刘文飞,沈芳芳,樊后保,朱涛, 2021.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生长状况与根系生物量相关性研究.生态环境学报, 30(6): 1121-1128. 3) Liao YC, Fan HB, Wei XH, Wu JP, Duan HL, Fu XL, Liu WF, Wang HM, Zhan XW, Tang P, Li F. Competition increased fine root biomass in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plantations in Subtropical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19, 435: 151-157. 4) 廖迎春,庞英杰,樊后保,廖海玲,王金辉,王辉民.树木细根生物量和形态特征对环境适应研究综述.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35(6):49-53 5) 廖海玲,廖迎春,王玉花,樊博超,曹关华,李丽.鄱阳湖生态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6,35(3):39-42 |